人民日報關注寧德:文脈賡續 生生不息
文脈賡續 生生不息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3年05月02日 第05 版)
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“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”。城鄉建設中,越來越多的地方在實踐中平衡好保護和利用的關系,注重城鄉歷史文脈延續,讓人們記得住歷史、記得住鄉愁。
——編者
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熙嶺鄉龍潭村
傳統古村有了新村民
蒸汽氤氳,香味四溢,一把米粉下鍋,熟練地燙煮一分鐘有余,再加入香油、生菜,一把酸菜末撒上去,一碗香噴噴的酸菜米粉就在潘蘭英的手中成為“龍潭地道小吃”。
“歡迎來到‘新龍潭’,來來來,吃一碗米粉再開始逛村!”年過50歲的潘蘭英性格豪放、嗓門洪亮。
遠山如黛,流水潺潺,一座座黃墻青瓦的老宅,沿著小溪錯落有致地排布。春日暖陽下,房前屋后掛著的紅燈籠,宛如一顆顆熟透的柿子。村口,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米粉店當街挺立,墻上掛著的,卻是幾幅栩栩如生的油畫?!斑?,這是我丈夫陳孝堅的作品,好多游客要買呢!”隨后一指門外陸續進村的游客,潘蘭英驕傲地說。
“現在在我們龍潭村,可以品一口黃曲糯米酒、賞一出悠長的四平戲、看一幅農民自己的藝術畫、四處可見年輕新村民?!币慌?,龍潭村黨支部書記陳孝鎮說。
擁有120多棟明清古建筑的龍潭村,地處閩東北的寧德市屏南縣熙嶺鄉,窩在鷲峰山脈中段縱橫交錯的山嶺間。這里曾經是茶鹽古道的必經之路,卻在幾年前遇到“空心化”問題——原本有1400多戶籍人口的村子,村民大多外出務工,僅剩百余人留守村里。
變化,開始于一場“藝術改變鄉村”的試驗。2015年,屏南縣開始探索文創引領的鄉村振興之路,啟動“古村落保護計劃”,龍潭村也開啟了“人人都是藝術家”的公益教育項目,選送30位村民作為“種子選手”學習繪畫,陳孝堅便是其中之一?!爱敃r大家都不理解,經過3個月的系統學習后,我們對于村落有了不一樣的理解,覺得家鄉處處都充滿藝術氣息?!标愋哉f。
與此同時,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,龍潭村啟動“古村修復計劃”,先后對22個國家級傳統村落的500多棟古民居分門別類實施搶救性修復。老屋修繕采用原生態、低碳環保的傳統技藝,還成立了工匠協會,組建了5支以傳統工匠為主、共100多人的古建筑修繕隊伍。
此外,屏南縣全面推行“老屋認租15年模式”——年租金每平方米3元、租期15年,試行村級項目建設“工料法”管理模式,根據建筑形式與特點,引進“新村民”認領復活老屋并進行以“文創”為導向的活化利用,以低門檻、高進階的方式吸引新老村民創業。
政策的持續支持,讓龍潭村“老樹發新枝”,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和游客到來——32歲的江西人胡文亮,便是最早來到龍潭村的“新村民”。一棟古色古香的兩層民居,名為“檀舍”,便是胡文亮的“民宿工作室”,一樓用作餐飲、品茗、陶藝、閱讀,二樓則是6間規制不一的客房?!拔逡弧蔽吹?,客房預約便已排到了下半年,夫妻二人正忙著在直播平臺上給網友推介龍潭。屋角的酒壇,堆得一人多高,“我們將油畫、動漫、四平戲等元素融入在屏南當地的黃曲糯米酒的包裝上,讓年輕人更容易接受山里的文創,通過網絡直播讓山貨賣到大山外?!焙牧琳f。
2020年8月,龍潭村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,接待的游客每年達20多萬人次。
眼下,直播間里的胡文亮,不僅要推介龍潭,還要為整個熙嶺鄉文創片區賣力宣傳——2021年10月,熙嶺鄉文創片區(龍潭村、四坪村、墘頭村、三峰村)成立片區黨委。
“鼓勵‘新村民’加入村級組織,這是我們熙嶺鄉文創片區基層治理改革的第一步,我們希望‘新村民’進一步增強參與感和歸屬感,共同投入到鄉村振興的事業中?!蔽鯉X鄉鄉長楊林表示。如今,熙嶺鄉文創片區4個村入住的“新村民”達到140多人,職業涵蓋設計師、作家、工程師、電影導演等。2022年,片區內各村集體平均收入突破40萬元,平均增長超過25%。
翻開“檀舍”的留言簿,一條游客留言吸引記者注意:“在這里實現了現代生活和鄉土中國的完滿契合,多想也能成為一名新村民,愛生活、愛藝術?!?/p>
來源:人民日報
編輯:陳娥
審核:劉寧芬 林珺
責任編輯:陳娥